《长安三万里》历史真相:大唐的阶层跃升与诗人内卷     DATE: 2023-11-30 07:28:01

原标题 :《长安三万里》历史真相:大唐的长安层跃阶层跃升与诗人内卷

唐代诗人朱庆馀最有名的一首诗,曾经改变了他的历史命运。

洞房昨夜停红烛,真相

待晓堂前拜舅姑 。大唐的阶

妆罢低声问夫婿 ,升诗

画眉深浅入时无 。人内

乍一看,长安层跃这首诗写的历史是新婚夫妻的甜蜜生活:新娘即将拜可见家中长辈,在镜前梳妆  ,真相但不知道自己的大唐的阶妆容是否合适,于是升诗娇羞地问新郎,我的人内眉毛画得如何?

实际上,这首诗叫《近试上张水部》 ,长安层跃是历史朱庆馀在进士考试前写给大臣张籍的行卷诗。

什么叫行卷呢 ?

唐代科举考生在开考前,真相可以将自己所作的诗文投赠给达官贵人,此即“行卷” 。考生的诗文要是能得到肯定,便会被推荐给主考官 。唐朝科举还未全面实行糊名制 ,考官会事先按照印象分 ,列成一个可供参照的“通榜”,这将影响之后的录取名单 。

朱庆馀的《近试上张水部》正是一首成功的行卷诗,他将自己比喻为新娘 ,希望得到文坛前辈的认可。他行卷的对象水部员外郎张籍 ,是与韩愈齐名的文坛领袖,咖位高  ,人脉广。

张籍对朱庆馀的才华十分欣赏 ,当即回了一首诗:

越女新妆出镜心,

自知明艳更沉吟 。

齐纨未足人间贵 ,

一曲菱歌敌万金 。

成果 ,朱庆馀果然考中唐敬宗宝历二年(826年)的进士 。

这段文坛佳话的背后,是一个诗人内卷的时代  。

01

自武则天大开制科后 ,越来越多的下层知识分子对科举考试心驰神往  。

科举考试在不断吸纳一般地主士人的同时 ,也沉重地打击了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。

这一时期的科举 ,本质上是一次政治大洗牌。

武则天掌权后 ,先后任命的宰相中有20人为明经 、进士出身 ,占其统治时期总数的一半左右 。

到武则天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 ,科举出身的宰相人数达到三分之二 ,如宋璟、张九龄、陆象先、韩休等名臣,都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。

盛世之下,科举考生人数也更加庞大 ,如《通典》记载,“开元、天宝之中 ,一岁贡举 ,凡有数千” ,录取率则进士“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” ,明经稍微简单些,“得第者十一二”。

展开全文

唐玄宗时期,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 ,即进士科以诗赋取士 ,被正式确立下来。

如此一来,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诗人不仅考前行卷要用自己平时写的诗文,到了考场上 ,还要考诗赋 。

南宋诗人严羽有一个独到的可见解,认为唐人之因此那么能写诗 ,就是因而“唐以诗取士,故多专门之学 ,我朝之诗因此不及也” 。

唐代有一位学霸祖咏,留下了一首科举考场名诗,并入选现在的中小学课本。

终南阴岭秀 ,积雪浮云端 。

林表明霁色,城中增暮寒。

这首《终南望馀雪》 ,是祖咏在开元十二年(724年)应试时所作的考场之作 ,描写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冬日黄昏、雪过初晴的景色 。但全诗仅仅有两韵,并不符合写“五言十二句”律诗的考试要求 。

据《唐才子传》记载,祖咏是开元十二年进士 ,可可见他的诗虽然格式不对 ,却凭借出色的艺术成就打动了当时的考官,得以金榜题名  。

当有人问祖咏 ,为何仅仅写四句 ,他回答道 :“意已极之 ,不必画蛇添足 。”寥寥几笔 ,尽显盛唐诗人的才气与不羁。

此外 ,与祖咏同为唐玄宗时期科举中第的诗人,还有被誉为“诗佛”的王维、“独以五言古胜场”的储光羲 、写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的王昌龄、写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岑参 、写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的崔颢等等 。

每到秋冬之际 ,来自各地的举子与两都的国子监生相会于长安城。

成百上千的学子穿行于长安的街巷和里坊  ,一时“麻衣如雪 ,满于九衢” ,每一位文士都将从这里出发 ,奔赴属于他们各自人生的长安三万里。

02

然而,唐代科举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。

一方面 ,行卷破坏了科举应有的公平原则  。对出身寒门、不善交际的考生来说,他们往往难以通过行卷来获得认可 ,行卷成功的仅是凤毛麟角,而那些家境优渥 、人脉广阔的子弟更容易用行卷取得先机,干预考试,说白了,就是“走后门” 。

开元年间 ,进士出身的太子校书郎王泠然上书宰相张说 ,指出 :“今之得举者 ,不以亲则以势 ,不以贿则以交。”

但身为一代文宗的张说,对此也无能为力 。

唐玄宗统治后期 ,宰相杨国忠之子杨暄有一年去参加明经考试  ,成绩不合格。当时,礼部侍郎达奚珣担任主考官 ,他看到杨暄的试卷答得一塌糊涂,知道这人肯定不学无术 ,又害怕杨国忠的权势 ,于是让儿子达奚抚去拜可见杨国忠,探探口风 。

杨国忠一看达奚抚过来 ,以为他是来告诉自己儿子高中的喜讯,不禁面露喜色。可达奚抚真是情商感人,他对杨国忠说:“家父让我来告诉相公,令郎考试不中程式  ,但家父也不便让他落第 。”

杨国忠怒道 :“吾儿生来富贵 ,还需要鼠辈来卖弄吗 ?”达奚抚吓了一大跳,赶紧跑回家汇报情况 。达奚珣无奈之下 ,仅仅好让杨暄的名字登榜。

另一方面 ,进士科以诗赋取士,导致很多士子不学诸子百家和儒家经典,将这些书放在角落“吃灰”,仅仅埋头赋诗作文,历史知识匮乏,对时事没有了解,对政事缺乏经验(“以声律为学 ,多昧古今”“六经则未尝开卷,三史则皆同挂壁”) 。

尽管进士及第的文士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实干型人才,但唐玄宗认为,文学之士太多,终究不利于朝廷的正常运作 。

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 ,一场文学之士与吏干人才的较量摆上台面,争斗双方是唐玄宗倚重的两位大臣——张九龄李林甫。

张九龄早年进士及第,几十载宦海沉浮  ,从一介校书郎干到了宰相 ,成为开元年间的名相。后来 ,唐玄宗任命官员,还时常问道: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

李林甫不是科举出身,他本为唐朝宗室旁支 ,靠门荫入仕 ,为人工于心计 ,但又是“一个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”,曾奉命修订整理《开元新格》、《唐六典》等法典 。

李林甫剧照。图源:影视剧照

这一年,唐玄宗任命李林甫为宰相,同时被提拔的,还有另一名大臣牛仙客。

牛仙客是边疆小吏出身 ,也没有参加科举 ,因军功累迁至地方大员,在当时属于“流外入流”的官员,有过人的从政能力。

张九龄对此次任命十分不满 ,上奏道 :“自大唐开国以来 ,尚书之职仅仅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,牛仙客曾是区区河湟使典 ,现在骤然身居清要之位 ,恐怕会让朝廷蒙羞。”

当听说唐玄宗要给牛仙客加封爵位,张九龄又说 :“封爵历来是奖励有功之臣 ,牛仙客身为边将 ,充实仓库、修理器械都是他的本职工作 ,不足以论功。陛下赏赐金帛即可 ,不可封爵 。”

唐玄宗仅仅好保持沉默,等张九龄走后 ,李林甫蹦出来说:“牛仙客有宰相之才 ,张九龄不过是一书生 ,不识大体 。”刚刚还在生闷气的唐玄宗一听 ,大悦 。

第二天,唐玄宗再次提及此事 ,张九龄仍然反对 。

唐玄宗发怒了 ,说 :“你以为牛仙客没有门籍吗 ?你又是何门阀 ?”唐玄宗说的虽然是气话 ,但也表明他仍认为门荫入仕是出仕的正途之一,故而暗戳戳地讽刺科举出身的张九龄 。

张九龄心平气和地答道,臣本岭南寒门 ,不如牛仙客生在中原,但臣已在中枢多年 ,牛本是边隅小吏,目不知书,若加以重用,恐怕难孚众望。

唐玄宗同时擢用门荫入仕和流外入流的官员 ,明显是在打击朝中科举出身的文学之士 。

因此,张九龄反对无效,唐玄宗将其贬逐 ,坚持任用李林甫和牛仙客为相 。

李林甫拜相 ,是吏干人才的全面胜利 ,以门荫入仕的李林甫和从流外入流的牛仙客为代表的官员,很快取代了以张九龄为首的科举士人在最高统治机构中的地位。

但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之徒 ,当上宰相后排除异己 ,阻塞言路 ,盛世的危机逐渐显现  ,在其当政期间 ,文学之士受到排斥 ,开元年间进士及第的文人,到天宝年间都难登高位 。

朝政昏暗之际 ,一位诗人来到长安城,继续他苦涩的科举生涯 。

他就是,杜甫 。

03

用杜甫的话说  ,他出生在一个“奉儒守官”的士大夫家庭 。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,于唐高宗年间进士及第  。

杜甫从小就立志当家族的读书种子 ,青年时代的他怀抱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 ,豪情万丈,志向远大,却很快遭到现实的毒打。

安史之乱前 ,杜甫至少经历过三次科举 ,耗费了他从青年到中年的时光 。

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24岁的杜甫第一次进京参加进士考试 ,却名落孙山。

这一次落第并没有给杜甫带来太大打击 ,因而他还年轻,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磨不灭的斗志。

此次落榜后 ,杜甫暂时告别考场 ,在齐赵之地度过了五年漫游山水的生活,所谓“性豪业嗜酒,嫉恶怀刚肠” ,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轻狂”  ,这与后来那个多愁善感的老杜截然相反。

这一时期 ,杜甫还遇到了他的偶像李白,以及另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高适 ,三人结伴同游,到梁宋之地“饮酒观妓,射猎论诗,相得甚欢”,玩得很嗨 ,结下深厚的友谊  。

要是用一首诗来体现杜甫青年时代的气质 ,那便是他在齐鲁之地游玩时所作的《望岳》:
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 。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 。

高兴快活数年后,杜甫年纪渐渐大了,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前途 。

天宝六载(747年) ,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 ,下诏开展一次制举考试,求通一艺者来京师,杜甫再次满怀壮志 ,进京赶考。

这一次 ,偏偏遇上李林甫上贺表 ,对唐玄宗进言“野无遗贤”,也就是说,人才都已在朝中  ,民间没有遗漏的贤人 。

李林甫明显是在吹牛,可唐玄宗为顾及面子 ,竟然真把这个奸相的话当回事 。

此外 ,李林甫担心“草野之士对策斥言其奸恶” ,因而对考生们的诗赋心存芥蒂  。成果,应考士子全部落榜 ,杜甫又没考上。

成都杜甫草堂。图源:摄图网

在这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后 ,杜甫已成了“35+”大龄青年,漂泊无依的他面对年龄焦虑 ,决定留在长安,继续奋战科场 ,便有了十年困守长安的苦闷生活。

在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一诗中,他如此描述这段穷困生活 :“朝扣富儿门 ,暮随肥马尘 。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 。”

在此期间,杜甫第三次参加科举,得到的成果是“送隶有司 ,参列选序”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,还是未能踏入仕途。

杜甫举进士不中  ,仅仅好以诗文干谒王公大臣,十年间写了N篇求职信。曾经无比自信的他在诗中自称为“贱子”,表达科举落第后的失落情绪,并谦逊地表示:“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丈人试静听 ,贱子请具陈 。”

他还曾上街卖药 ,寄食于亲友家,却始终摆脱不了贫困。

最后,困守长安十年的杜甫仅仅好到一个勉强糊口的岗位——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,也就是看守兵甲器杖 ,管理门禁锁钥 ,类似于门卫大爷。

好在有个铁饭碗,杜甫赶紧到奉先县 ,探望寄住在此的妻儿,将这一消息告诉家人 。一到家中,“入门闻号啕 ,幼子饥已卒”,原来小儿子已经饿死了。

转眼间,安史之乱爆发  ,杜甫不得不与国家一同面临黑暗的命运。

在某种程度上  ,杜甫是唐代科举的一个失败例子,无论是干谒,还是考试,他都没成功,最后还不幸赶上了乱世。

但是 ,诗人不幸诗家幸 。

参加科举的坎坷经历  ,让杜甫的文风发生转变,逐渐形成了“沉郁顿挫”的风格。他自称为“野老”,十年间投诗干谒权贵  ,却时时关心民间疾苦,写诗批判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社会现状 。

他的诗比科举士子的策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,后人称之为“诗史”。

安史之乱后 ,杜甫被叛军俘虏 ,囚禁一年 ,逃出后投奔新君唐肃宗 ,被任命为左拾遗 ,不久后得罪皇帝,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

乾元元年(758年),即杜甫辞官入蜀的前一年 ,他与科举有了最后一次缘分。这一年  ,唐肃宗下诏命州府选拔人才 ,进京参加进士考试  。

唐肃宗画像 。图源 :网络

当时,唐肃宗已经回到长安 ,但唐军和安史叛军仍在河南 、河北一带交战,国家形势依然危急  。杜甫参加此次选拔 ,作了《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》,他结合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,提出五个建议 ,包括战争中如何征收赋税以兼顾强兵、益民 ,以及解决民生劳弊、兵卒轮休等问题。

正如杜甫此前在《兵车行》一诗中传达征夫之苦时 ,发出的呼吁 :

长者虽有问 ,役夫敢申恨 ?

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。

县官急索租 ,租税从何出 ?

但是,杜甫的策问再度石沉大海 。与功名无缘的他,不久后离开了帝国官场 。

大唐也许没有眷顾杜甫 ,但杜甫不曾辜负大唐 。

朝堂上的高官来来往往,长安城的士子麻衣似雪,但普天之下 ,仅仅有一个杜甫 。

04

进入中唐时期 ,面对国家衰败的局面,一点儿大臣针对科举考试,提出改革措施。

唐代宗广德元年(763年) ,礼部侍郎杨绾、尚书左丞贾至等上疏条陈科举之弊,认为唐朝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,进士考诗赋,明经考帖经,都是“试之小道”  ,会导致“儒道不举”。

他们说 ,学生不认真学习经史,才会滋生乱臣贼子 ,遂使“臣贼其君,子弑其父”的罪行发生 。由于安史之乱的教训近在眼前 ,杨绾等人就将锅甩给科举。

事实上 ,无论是发动叛乱的安禄山、史思明,还是弑父夺位的安庆绪、史朝义,都和科举风马牛不相及。

杨绾、贾至等人认为 ,取士制度应该以儒家经义为主 ,因此希望停废进士 、明经,改为由各县令、刺史推举考生 ,到尚书省考察经义 、对策 ,使学生修德业 、知廉耻、怀礼让、守忠信  、行仁义 ,以此选出符合儒家思想的官员 。

杨绾等人的想法充满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主义,他们觉得,仅仅要改变人们的思想面貌 ,就能解决现实问题,而其重视儒家经义的主张 ,也与宋代以后的科举制度不谋而合  。

但是 ,中晚唐时期 ,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考试已经深入人心 。尽管唐朝也试着做过“进士论议,不试诗赋”的改革,但都不久即搁置。直到唐末 ,诗赋都是进士考试的一个主要项目 。

新一代的文学之士通过科举登上政治舞台,他们之中有的人像杜甫一致不走运,也有的人平步青云,一展抱负  。

唐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年)  ,29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 ,自称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,也就是说,同年登第的人中他最年轻。

唐代有一句俗语,“三十老明经 ,五十少进士” ,意思是说30岁考中明经 ,已经太晚了,50岁考中进士 ,却还算年轻。

明经这玩意儿考帖经、墨义,主要是是靠死记硬背 ,而且录取名额多。进士就难考多了 ,考试以诗赋为主 ,录取率极低,偶尔考生多达数千人,上榜者却不过二三十名 。

白居易显然是人生赢家 ,不到三十岁就已考中进士。

但是,白居易的才华也非天赐 ,而是多年勤奋苦读的成果 。

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,少年时辗转各地四处谋生 ,在兵荒马乱中艰难成长。他在考中进士前 ,曾在诗中如此描述自己的生活 :

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 。

田园寥落干戈后 ,骨肉流离道路中 。

吊影分为千里雁  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

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

他在给好友元稹的信中说过,自己为了考中进士,白天练写赋,晚上学书法 ,读书读到口舌生疮,写字写到手臂和胳膊肘上都生了老茧,身体未老先衰,发白齿落 ,视力严重下降。

白居易行卷的故事也常为人津津乐道 。

刚进京时,文学青年白居易先去拜可见文坛前辈顾况 ,向对方恭敬地呈上自己的诗文  。

顾况当时没听说过白居易 ,看到其名字,幽默地调侃道 :“米价方贵,居亦弗易 。”长安是大唐的一线城市 ,物价超高,一个地方来的小青年,要在这里立足可不容易,居大不易啊!

等到翻开卷轴,读了白居易的诗后,顾况才知道自己多虑了 。据说,第一首诗就是选入小学课本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。

顾况改口道 :“有这样的诗句,居天下又有何难,老夫刚刚仅仅是戏言  。”此后  ,小白勇敢飞 ,老顾永相随,顾况凭借自己的文坛地位,为新人白居易打call,助其出道 。

白居易画像  。图源:网络

贞元年间,另一位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寒士是韩愈,他可说是幸运版的“杜甫”。

韩愈年少时颠沛流离,自称 “家贫不足以自活”,从贞元三年至五年,他连续参加三次进士科考试 ,都没有考上  。此后  ,韩愈“投文公卿间” ,渐渐博得京城达官贵人的青睐。

贞元八年(792年),韩愈第四次参加考试 ,才考中进士  。这段时间,韩愈通过向人借钱 ,才勉强维持生活  ,他说 :“在京八九年,无所取资 ,日求于人,以度时日。”

在唐代,仅仅考进士不能授官,还要通过吏部铨试才能正式入仕 。遗憾的是,韩愈未能被吏部录用,他仅仅好继续京漂生活 ,又考了四年,仍未能做官,无奈之下出任地方节度使的属官,几年后才通过铨选。

即便是如韩愈这样意志坚定的牛人 ,也曾抱怨道:“我仅仅想当个芝麻大的小官 ,却成了奢望,连一亩之地的官舍,都难以追求 。”

他的科举经历就像杜甫一致曲折 ,好在苦尽甘来。历经数十年的努力,韩愈终于官居高位,成为文坛泰斗 ,也是年轻士子们行卷的对象 。

韩愈在科举之路上吃了不少苦,成名后乐于引致后进 ,常常热情地接待前来拜可见的士子 。进京的考生“多有投书请谒者” ,时人谓之韩门弟子。

韩愈画像 。图源 :网络

05

说起唐代科举题材的诗  ,不得不提中唐诗人孟郊写下的名篇《登科后》 。

孟郊一生穷困潦倒,年近半百才考中进士,难掩内心的激动 ,与同年们轻快地骑马游遍长安:

昔日龌龊不足夸  ,

今朝放荡思无涯。

春风得意马蹄疾 ,

一日看尽长安花 。

然而,更多的考生仅仅能屡败屡战  ,直至终老于科场 。

唐德宗在位时,有个叫宋济的老考生考了好多年都没考上 。

每次考场作诗 ,宋济要是发挥不好,没有按照试题要求掌握好韵律,就会拍着胸口说:“宋五又坦率(粗心)矣 !”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,长安人都知道 。

后来 ,老宋经过多次落第  ,终于考上了。唐德宗可见他后,先问一句 :“宋五坦率否 ?”这位考生  ,也算是靠落榜火出圈了 。

唐朝灭亡前夕 ,唐昭宗天复年间(901-904年),朝廷还煞有其事地搞了一个“五老榜” 。

唐昭宗直接下达诏令 ,说“念尔登科之际 ,已过致仕之年”  ,有的人考上时都到退休年龄了  ,就让这些多次落第的大龄考生金榜题名 ,以示皇帝开恩。

这一年,5个年过七旬的老汉靠着唐昭宗钦定的“降分录取”同榜及第 。他们的命运恰似陨落的大唐帝国 ,早已老态龙钟 。

诗人为何执着于科举 ,甚至忍受多年的艰苦生活,去追求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 ?

《唐帝国的精神文明》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:

他们也要吃饭  ,也要养家糊口 ,他们必须要有可靠的经济来源。更重要的是  ,他们要实现人生理想 、人生价值,而这种理想和价值 ,往往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,或者说 ,通过政治途径、通过政治抱负的实现 ,往往最容易达成他们的理想和价值 。

晚唐时,有人在议论科举制度时说:“太宗皇帝真长策,赚得英雄尽白头。”

唐太宗是唐朝初年发展科举的重要推手 ,从那时起 ,唐朝用科举笼络士大夫 ,给下层文人提供上进的途径 ,也将天下英才困于无形的牢笼之中,很多人为此劳碌一生 ,甚至一无所获。

然而,当王朝衰落时,也会出现不甘沉沦的破局者。

图源:图虫创意

晚唐时 ,盐商出身的黄巢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。

唐朝前期,有“工商之家,不得予于士”的规定,工商子弟不得参加科举。但到唐朝后期,应举者的身份限制已经放松很多,不仅农家人可以应举,工商子弟和州县胥吏也有应举及第者。

黄巢却没有考上,一气之下,他写了一首《不第后赋菊》 ,用菊花来比喻自己,想象有一天百花凋谢 ,他将如菊花一致傲霜怒放 ,香气传遍长安 :

待到秋来九月八,

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
冲天香阵透长安,

满城尽带黄金甲。

假如黄巢生在盛唐,他离开京城后 ,也许会继续当一个盐贩子 ,赚得盆满钵满,安度晚年 。

可黄巢生在唐朝末年 ,他看到唐王朝日薄西山,因此唤醒了野心  ,成为点燃末日的一把火  。

黄巢起义后,大唐王朝吊着一口气 ,诗人内卷的唐朝科举渐渐落下帷幕 。

参照文献  :

[唐]杜佑  :《通典》, 中华书局 ,1988年

[后晋]刘昫 :《旧唐书》 ,中华书局,1975年

[宋]欧阳修 、宋祁 :《新唐书》 ,中华书局,1975年

[元]辛文房:《唐才子传》 ,中华书局 ,2022年

程蔷 ,董乃斌:《唐帝国的精神文明 : 民俗与文学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6年

吴宗国 :《唐代科举制度研究》 ,北京大学出版社 ,2010年

傅璇琮 :《唐代科举与文学》 ,中华书局,2020年